从全球品牌的中国首秀到本土原创的全球首发,从商圈里的首店经济到文旅融合的首展热潮,首发经济已然成为城市商业活力的 “晴雨表”,更渐成打通供需循环、驱动产业升级、重塑经济增长格局的 “新引擎”。
10月13日,全国首个“首发经济指数”在成都正式发布。这份由商务部-复旦大学消费大数据实验室联合四川师范大学首发经济研究院编制的研究指数,首次以系统化、数据化方式呈现我国首发经济的发展态势,填补了国内首发经济领域缺乏量化评估工具的空白。评估结果显示,上海静安区、北京东城区、成都锦江区三个城区综合表现位列全国前三,广州天河区、重庆渝中区、西安雁塔区、南京鼓楼区紧随其后,分列第四至第七位。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成都能在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中突出重围实属不易,其依托“首发+消费”模式发展首发经济,综合表现跻身全国前列,也再次稳固了成都全国首发经济“第三城”的地位。
成都锦江区太古里。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多地以“首”字打头的消费活动持续升温。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引入Fabrique中国首家精品店等多个首店,带动商圈客流同比增长超20%;淘宝Vision未来旗舰店上海首店通过“AI+3D+XR”技术实现虚拟商品体验与线下互动,吸引超10万人次打卡;深圳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前海华发冰雪世界开业,揽客20万人次,带动前海商圈消费金额达34.69亿元;杭州亚奥万象天地开业引入40余家首店,假期客流超80万人次,零售额超3000万元……“首发热”的背后,离不开各地城市对首发经济战略价值的深度挖掘。 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图据北京发布 当下,首发经济已成为国内核心城市提振消费、激活商业活力的“必争之地”。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国内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纷纷亮出“首店”“首秀”“首展”组合拳,形成全域竞逐的态势—— 上海2024年新增首店1173家,其中全球及亚洲首店13家,升级推出“首发上海3.0版”政策,叠加场地租赁、展台搭建补贴; 北京2024年落地首店960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首发经济纳入新型消费重点培育领域,金融覆盖密度达2.55家/万人,技术支持存量3.56万件,凸显金融与科技赋能优势; 广州天河区以“产业协同”为抓手,2024年首发经济相关企业达70家,活动消费贡献度3.51%,稳居华南首发经济核心; 深圳以年均300家首店的速度领跑,3年引进超千家,平均每日1家首店落地;杭州2024年上半年引入首店110家,同比增长18%,依托数字经济优势打造“线上+线下”首发场景; 成都则以2024年820家首店、2025年上半年395家首店的成绩,持续巩固中西部“首店第一城”地位。 “首发经济指数”发布会现场。 多城密集加码的背后,是首发经济与宏观经济规律、国家政策导向的深度契合。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与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从“有的买”转向“买得好”“买得新”,对新产品、新服务、新体验的需求日益旺盛,首发经济天然成为连接“创新供给”与“升级需求”的桥梁。 其次,从国家政策环境看,首发经济也已成为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顶层设计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积极发展首发经济”,随后商务部等七部门《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部署“支持首店、首展、首秀”;2025年3月商务部《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提出“为进口首发新品提供通关便利”。 图据成都发布 从地方层面来看,上海“首发上海3.0版”、北京《促进首店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重庆《支持首店经济发展若干措施》、成都《成都市推动首发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政策密集出台,进一步形成“国家引导+地方细化”的政策体系,为首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面对新一轮“首发经济”赛道的城市竞速,作为西部经济重镇的成都,该作何应对?
根据13日当天商务部-复旦大学消费大数据实验室与四川师范大学首发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首发经济指数”显示,在首次评估的七大核心城区中,成都锦江区凭借强劲的消费转化能力与均衡的首发资源布局,综合排名位列第三,其中首发资源聚集度、首发发展转化力均进入全国第一梯队,这也再次印证成都作为“中西部首店第一城”的领先地位,稳坐全国首发经济“第三城”。 就本次发布指数本身而言,该指数系统构建了涵盖“首发资源聚集度”“首发生态支撑力”“首发发展转化力”“首发影响辐射力”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的指数体系,并选取了国内7个兼具代表性与引领性的核心城区作为评估对象,这无疑为业界深度透视各地城市首发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首发经济指数报告》显示,成都锦江区“首发经济”综合表现位列全国第三。 记者通过对《2025首发经济指数报告》进行透视梳理后发现,在上海、北京、广州构成的首发经济第一梯队中,成都并非依靠“规模复制”,而是凭借“消费驱动+文化赋能”的差异化路径逐步实现逆势突围。 从“首发资源聚集度”看,成都虽不及上海的“规模领先”,但胜在“均衡优质”。上海静安区2024年品牌首发事件334次、首店空间密度6.36家/km²、亚洲+全球首店占比2.56%,均居全国第一,凸显国际品牌“首选地”地位;北京东城区依托金融街优势,金融覆盖密度全国第一,为首发经济提供资金支撑;成都锦江区则以“282次品牌首发事件”“0.85%高能级首店占比(全国第二)”“3.81家/km²首店空间密度(全国第三)”的均衡表现,避免了“重国际轻本土”的失衡——既引入Wiggle Wiggle等国际首店,也培育霸王茶姬等本土首发品牌,形成“国际+本土”双轮驱动。 《2025首发经济指数报告》对成都锦江区“首发经济”进行特征分析。 从“首发生态支撑力”看,成都的“商业空间供给”与“文化兼容性”独树一帜。上海静安区政策支持力度最强,北京东城区文旅体覆盖度全国第二,而成都锦江区春熙路-锦东商圈占全区面积高达36.54%、排名全国第一,太古里、东郊记忆、CyPARK等非标商业载体,也为首发活动提供了“文化+商业”的独特场景。比如大家熟知的成都太古里,结合川西民居风格设计,成为品牌与在地文化融合的典范,而东郊记忆的“文创首展”则将工业遗产转化为首发经济空间,都表现出极佳的场景创新力。 成都东郊记忆。图据成都发布 从“首发发展转化力”看,成都的“消费转化效率”领跑全国。上海静安区零售业绩表现力当之无愧全国第一,体现商业成熟度;广州天河区关联产业企业70家,凸显产业协同优势;而成都锦江区2024年首发活动期间,本地消费影响力68.80万人/天、周边消费影响力26.50万人/天、消费影响力增幅14.57%,三项数据综合第一,形成“首发活动—客流聚集—消费增长”的闭环。这背后也离不开成都独特的人口结构,根据去哪儿数据显示,成都为“00后最爱去的城市”,年轻群体对新鲜事物的高接受度,让首发资源快速转化为实际消费。 成都锦江区春熙路商圈。图据锦江发布 “成都尤其擅长将‘首发资源’转化为‘消费活力’。”复旦大学教授、商务部消费大数据实验室主任、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主任张伊娜在发布现场分析指出,每当有国际品牌首店开业或潮流首展落地,总能吸引市民与游客“一站式打卡”,成为西南地区首发经济的“消费名片”。
憨态可掬的熊猫形象引人驻足,熊猫抹竹酥、川味竹饼、熊猫米团系列融合川味与竹文化的特色点心吸引不少游客排队选购……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熊猫吃个饱”全国首店与“竹构春熙”特色体验店在成都春熙路惊艳亮相,作为中国首个竹点心品牌的线下首发阵地,这两家门店将川味美食精髓与蜀地竹文化精心相融合,成为假期的热门打卡地。 “熊猫吃个饱”特色体验店。图据锦江发布 2019年以来,成都落户海内外首店超4000家,连续6年保持增长。今年上半年,成都总计落户首店395家,举办高能级首展首秀等首发活动超180场,城市品牌吸引力持续提升。在成都市各大商圈,一场场首发活动带来客流高峰,打卡首店、观赏首展、欣赏首秀……“赶首发”成为消费新潮流。 “首发经济指数”发布会现场。 成都何以成为全国首发经济“高地”?往前追溯,从汉代“锦官城”到唐宋“扬一益二”的商贸盛景,蜀地自古包容与创造着多元的消费文化。从消费人口结构看,成都聚集了年轻化、高消费力的群体,近3年吸引156万多名青年群体汇聚于此,仅2024年就有超过50万青年人才涌入成都。从区位来看,成都依托中欧班列、双国际机场融入全球供应链,拥有辐射西部、链接全球消费市场的区位优势。 成都·第二十一届世界线动漫展。 创新、稀缺是首发经济“出圈”的关键,而多元且丰富的商圈载体则为“首发经济”提供直接承载。成都以“商圈提质”为抓手,推动春熙路、交子公园、蓉北等商圈差异化发展,打造天府红、COSMO、CyPARK等首发载体,春熙路—太古里商圈依托日均百万客流,成为国际品牌首发“流量放大器”;白鹭湾科技生态园聚焦“科创首发”,推动华为、腾讯等企业的新技术首展;成都水璟唐则以“在地文化+商业创新”为核心,2024年签约42个首发品牌……全城商圈载体的差异化布局,也直接引领首发经济从“商圈流量”到“场景价值”跃升。 “成都的商圈成熟度、企业入驻度和品牌成长度,为发展首发经济提供了市场基础。”在四川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首发经济研究院院长郑涛看来,当地完善的政策支持及高效的营商环境,也为成都培育首发经济提供了适宜土壤。 四川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首发经济研究院院长郑涛。 “从考察接触到装修开业,首店落地成都仅用了不到5个月。”Wiggle Wiggle成都店店长刘建学介绍,首店装潢得到当地政府多方协调支持,通过“绿色通道”办理营业执照只需2个小时。 今年4月,成都市商务局牵头出台《成都市推动首发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计划到2027年底,落地各类首店累计达6500家,高能级首秀首展等首发活动超1000场,打造首发经济地标载体100个,培育新消费品牌500个。成都锦江区率先成立首发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以及首发经济发展研究院,整合政府、企业、平台资源,打造国际示范区,并通过大力支持企业展示发布,赋能从研发到转化的全产业链。 然而,从首秀、首店,新业态、新模式,再到新服务、新技术,首发经济也需要在不断适应新消费需求语境下持续迭代升级。 “成都不能只讲大熊猫的故事,需要大量创新,提供足够多的内容,打造新的商业消费名片。”RET睿意德董事、中商数据联合创始人周长青认为,相比全球潮流风向标城市,成都还需要打造城市级消费IP,提炼出城市消费的新“人设”。 对此,郑涛也对成都如何差异化发展首发经济给出相应看法。“可以学习西安文旅IP经验,深度挖掘巴蜀文化中的元素与符号,将其IP化,并基于IP打造首发活动、场景与应用。”郑涛进一步谈到,发展首发经济不能背离以创新为核心驱动,成都仍需在打造以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道路上久久为功,为首发经济持续提供源头动力。 文章来源:天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