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渝城市群要当老四的优势与短板!
文博堂观点.文博
2011年成渝城市群(经济区)获批准时
就打出要打造第四经济增长极的雄心壮志
成都也标榜自己为第四城
要当老四
成渝城市群当然有它的底气和优势
第一个优势就是文化的一脉相承
城市之争,首先就是文化之争
所谓川渝一家
就是说成都和重庆同属巴蜀文化
其语言、人文、历史背景
都有较强的相向性和趋同性
第二个优势就是战略地位的一马当先
不是恭维成都
成都当属西部第一中心
成渝城市群的战略地位在西部当然是老大
第三个优势就是经济发展的一举成名
成渝城市群的后发优势可说是厚积薄发
特别是重庆这几年一直名列全国增速前列
再加上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
又给成渝带来了千载难逢之成功之都的机会
第四个优势就是成都与重庆之间的
经贸往来一往情深
特别是重庆对四川的投资
比成都在四川的投资还要大
直辖市的首位责任越来越明显
反过来成都的服务业与新型产业
对周边地级市的渗透也是风起云涌
说了优势
我们再来说成渝城市群要当老四的短板
第一个短板就是GDP总量不够
我们先排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不说
因为我们隔他们实在太遥远
无论是路程还是经济
2016年成渝城市群GDP总量4.8万亿
中原城市群GDP总量6.1万亿
长江中游城市群GDP总量7.2万亿
从城市数量、面积、经济总量
这三大主要数字与指标来分析
成渝城市群只能坐在第六把交椅了
第二个短板就是“城市+群”量不够
城市群、城市群,要靠城市+群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
相邻中心城市的距离最多为一百公里左右
这种城市密度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性
那才是真正的“城市群”
但是成都隔重庆相距近三百公里
这两者之间几乎没有节点性和杠杆性城市
所以成渝城市群中的城市关系还较为松散
一时还不能形成合力,难以抱团取暖
留下了许多空挡和软肋
(当然这也给成渝之间的许多地级市
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机遇)
第三个短板就是产业的互补性不够
也就是说成都和重庆的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
相同性与重复性较为明显
各自发展的独特性,特别是支柱产业不明显
两者之间的互补性有待加强
当然这就暴露出来另外一个大问题
成都和重庆都想在群内当老大
竞争的结果就是无老大、无中心、无领袖
没有老大就没有兄弟
没有中心就没有副中心
没有领袖就没有跟随
石家庄和天津要服从北京
南京和杭州都要跟着上海
其它城市群就更不用说,都有老大带着跑
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
其余的14个还找不出一个GDP2000亿的城市
成都却有1.2万多个亿,重庆是1.8万多个亿
相当于群内十个地级市之和
不是成都与重庆两大哥太高了,而是其他小弟实在太矮了
“成都啊、成都,
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
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
“重庆啊、重庆,
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
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
群体之中的严重失衡
在各大城市群中都实属罕见
一山不能藏二虎啊,成都和重庆只顾自争
其它地级市就只能坐山观虎斗了
第四个短板就是交通便捷不够
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现在难的除了成渝之间的交通难
还有成渝城市群与其它城市群之间的交通难
成渝离国家发达与沿海城市
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上,特别是高铁
实在遥不可及了
虽然成都有航空第四城之称
而且又将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
但尽管如此,除了内部交通
我们与外部的连接还是蜀道难
上述观点仅供参考
当然综合了其它专家意见
其实成渝要当老四
除了中原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
还有海西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
都是不可忽视和潜在的强劲的竞争对手
可见我们的优势就是成渝内部的文化倾同性
与内部经贸往来的活跃性
而我们的短板恰恰就是
缺乏整合内部发展的一体性和外部要搭建的连接网
因为文博堂机构在成渝城市群近五年来
策划与规划了三十多个大型城市项目
所以有一些感想,只是抛砖引玉罢了
一句话,成渝城市群要当老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文博堂观点.文博
2011年成渝城市群(经济区)获批准时
就打出要打造第四经济增长极的雄心壮志
成都也标榜自己为第四城
要当老四
成渝城市群当然有它的底气和优势
第一个优势就是文化的一脉相承
城市之争,首先就是文化之争
所谓川渝一家
就是说成都和重庆同属巴蜀文化
其语言、人文、历史背景
都有较强的相向性和趋同性
第二个优势就是战略地位的一马当先
不是恭维成都
成都当属西部第一中心
成渝城市群的战略地位在西部当然是老大
第三个优势就是经济发展的一举成名
成渝城市群的后发优势可说是厚积薄发
特别是重庆这几年一直名列全国增速前列
再加上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
又给成渝带来了千载难逢之成功之都的机会
第四个优势就是成都与重庆之间的
经贸往来一往情深
特别是重庆对四川的投资
比成都在四川的投资还要大
直辖市的首位责任越来越明显
反过来成都的服务业与新型产业
对周边地级市的渗透也是风起云涌
说了优势
我们再来说成渝城市群要当老四的短板
第一个短板就是GDP总量不够
我们先排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不说
因为我们隔他们实在太遥远
无论是路程还是经济
2016年成渝城市群GDP总量4.8万亿
中原城市群GDP总量6.1万亿
长江中游城市群GDP总量7.2万亿
从城市数量、面积、经济总量
这三大主要数字与指标来分析
成渝城市群只能坐在第六把交椅了
第二个短板就是“城市+群”量不够
城市群、城市群,要靠城市+群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
相邻中心城市的距离最多为一百公里左右
这种城市密度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性
那才是真正的“城市群”
但是成都隔重庆相距近三百公里
这两者之间几乎没有节点性和杠杆性城市
所以成渝城市群中的城市关系还较为松散
一时还不能形成合力,难以抱团取暖
留下了许多空挡和软肋
(当然这也给成渝之间的许多地级市
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机遇)
第三个短板就是产业的互补性不够
也就是说成都和重庆的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
相同性与重复性较为明显
各自发展的独特性,特别是支柱产业不明显
两者之间的互补性有待加强
当然这就暴露出来另外一个大问题
成都和重庆都想在群内当老大
竞争的结果就是无老大、无中心、无领袖
没有老大就没有兄弟
没有中心就没有副中心
没有领袖就没有跟随
石家庄和天津要服从北京
南京和杭州都要跟着上海
其它城市群就更不用说,都有老大带着跑
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
其余的14个还找不出一个GDP2000亿的城市
成都却有1.2万多个亿,重庆是1.8万多个亿
相当于群内十个地级市之和
不是成都与重庆两大哥太高了,而是其他小弟实在太矮了
“成都啊、成都,
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
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
“重庆啊、重庆,
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
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
群体之中的严重失衡
在各大城市群中都实属罕见
一山不能藏二虎啊,成都和重庆只顾自争
其它地级市就只能坐山观虎斗了
第四个短板就是交通便捷不够
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现在难的除了成渝之间的交通难
还有成渝城市群与其它城市群之间的交通难
成渝离国家发达与沿海城市
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上,特别是高铁
实在遥不可及了
虽然成都有航空第四城之称
而且又将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
但尽管如此,除了内部交通
我们与外部的连接还是蜀道难
上述观点仅供参考
当然综合了其它专家意见
其实成渝要当老四
除了中原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
还有海西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
都是不可忽视和潜在的强劲的竞争对手
可见我们的优势就是成渝内部的文化倾同性
与内部经贸往来的活跃性
而我们的短板恰恰就是
缺乏整合内部发展的一体性和外部要搭建的连接网
因为文博堂机构在成渝城市群近五年来
策划与规划了三十多个大型城市项目
所以有一些感想,只是抛砖引玉罢了
一句话,成渝城市群要当老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