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堂机构向您推荐农耕文明最具文化特色的丹

文博堂机构向您推荐农耕文明最具文化特色的丹棱县幸福古村!

文:韩树明

走进丹棱县顺龙乡幸福古村,映入眼帘的是古树、古桥、古民居、古道、古梯地。或跑马观花,或驻足细品,无不让人惊叹为“农耕文明的活标本”。

顺龙乡,因总岗山脉雄壮巍峨蜿蜒起伏状若游龙至境内而得名。顺龙场镇处于“龙脊”之上,又由此而一路向东至凉风顶、牛角寨。这根“龙脊”将顺龙乡分为南北两部分,而顺龙乡东南隅以牛角寨为中心的南北两部分

包括顺龙场镇在内的地域,即为幸福村辖区。

 

古村鸟瞰

 

幸福村的中心位置位于丹棱县城西十二公里,丹顺公路穿村而过。幸福村中的自然村落赵桥,以其悠久的石文化、远代的古道文化、典型的农耕文化、当代的水文化、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在吸引世人的注意。去年以来,丹棱县顺龙乡“幸福古村”的打造与包装工程已在此开建。

 

幸福古村文物集合点保护碑

 

岩石为邻

喜玛拉雅造山运动,红色砂砾岩层发生抬升、倾斜、褶曲。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在这里形成高大壮观的牛角寨赤壁和鹰嘴岩陡崖,下部沿基岩方向形成一致的缓坡。去年以来正在打造的“幸福古村”,便位于鹰嘴岩以北、牛角寨以西,各自背靠着一面三四百米高度壁立陡崖的两面大缓坡上,中间一条切割不深的赵桥河自西向东流去。牛角寨西缘一百多米高的悬崖赤壁的某处,有一个当地人称为“穿洞子”的石洞,至今无人攀登探险。鹰嘴岩高出赵桥河二三百米,鹰嘴石悬空伸出岩基一二十米,同样至今无人进入鹰嘴。这两处悬崖峭壁,如果开发成为攀岩探险的运动场地,将会有引人入胜的刺激场面。

 

赤崖壁立

 

这是一个多石的山村。从北面山顶到南面山脚赵桥河长度约一两公里,从东边牛角寨壁立赤崖之下到西边的甑篦顶宽度近一公里,在这高差近四百米一面缓坡的植被之间,遍地布满坚硬的红色砂岩石头,大者如屋宇,小者类箩筐。这可是大自然的杰作了,也就是那场造山运动中,被抬升的岩层发生挤压或断裂崩塌后而从高处滚落下来摔成了碎块。仔细观察,这些大小不等的石头还具有各不相同的形状呢!有些像蛤蟆,有些像蟾蜍,有些像青蛙,有些乌龟,有些像猴子,还有些像潜伏在地下的卧龙只露出断断续续的脊背。在这散落满坡的石头之间有一块非常形象的龙头石,远远望去恰似在这石头群中探出的一只龙头,龙嘴、龙眼、龙须惟妙惟肖,难怪本地人要将它称为“石龙抬头”了。

 

石龙抬头

 

别小看这些堆满山坡的石头,它们可是当地人的一笔财富啊!居住此地的先民们,在这石头之间垦荒种植繁衍生息。不知过了多少代传承至今,成就了一道人以石为邻的风景线,吸引人们来此观光和追寻“石文化”。

因为石头遍地,所以要在此生存就一定要与石头打交道了。于是,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石匠。农民于农忙之余便开山凿石,修整土地,建设住房。

在遍地巨石间建房,首先要铲平这些石头以平整房基。于是,石头便成了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房基保坎石、砖墙基础石、院坝铺面石,石柱头、石墙壁、石阶沿、石茅厕、石猪圈等等,都是石头。生活设施也少不了石头,灶台的石火门、盛水的石水缸、烤火的石火塘、洗衣服的洗板石,磨刀石、石砂盔子等等。典型的石为我用。石头自豪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就连从石隙之下吮吸土壤养料后而从石缝中挤出的常青藤,也好像懂事的样子在不知不觉中爬满院坝的棚架,以可爱的绿荫迎接烈日之下荷锄而归的主人。

 

砌石房基

 

砌石梯地

 

在一面斜坡上耕种,一遇大雨便水土流失。为开垦土地和保住耕地,人们视地形因地制宜作出层层梯地和梯田的规划。将地中间的巨石开解成块石,再将块石砌筑田边、地坎、生产道路、排洪沟及小桥。

漫步在幸福古村的山间小道、房前屋后、河岸地边,无不感慨当地人利用石头的随心所欲和运用自如。

 

古道通连

自丹棱县城出发向西,经石河、官仓山、中隆、黄金沱进入顺龙乡幸福古村,沿赵桥河溯流而上至顺龙场,被称为“丹顺古道”。将这条古道延伸,上可达雅安,下可抵眉山。旧时,从丹棱县城运往顺龙场、白岩场、顺河场等几个集场的货物,以及顺龙山区运往县城的粮食、土杂、特产、牲畜、木料等,都要经过这条古道。丹棱县运往雅安的土特产如茶叶、红橘等,以及自雅安运往丹棱和眉山的土特产如药材、皮货等,以行走这条古道为近路。货物搬运方式,一是将货物装入箩筐或篼包儿或叉口中用扁担肩挑,二是用背篼或背架子揹运,三是利用骡马驼运。为克服下雨路滑难行的困难,古人将这条古道拓宽平整,并且大部分路段用石板铺成。

丹顺古道,在幸福古村境内有近五公里的路程。赵桥河这段古道的铺路石板,均为当地石匠就地取材开凿打制而成。铺路石板一般长三尺,宽一尺五,厚二寸,沿路连续铺设。遇上下坡时,便铺成阶梯状。黄金沱往上是一面陡坡,用石板铺成的阶梯有360级,所以“三百六十坡”就成了这里的小地名。挑夫上了“三百六十坡”都要作短时歇息,于是这里就有了“高歇台”的小地名,并有了茶水、菸叶、小吃经营。

赵桥,是丹顺古道的必经之地。这座长满青苔和藤蔓至今依然完好的石拱桥,静静地横跨于赵桥河上,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繁忙。原来,这条古道延伸到这里时,仅依河中的几块大石搭上几片石板过河。每当夏季洪水和秋雨水潦之时,河中急流飞贱,惊涛骇浪,过河石板也被冲去老远。贩夫走卒过此河者,无不望洋兴叹且有临河而思返者。河岸居住着由“湖广填四川”而来的赵姓先民,年复一年地眼见负重贩夫或冒险强渡激流而货物被冲走,或绕远道而行费时又费力,无不痛惜扼腕。清嘉庆年间,有赵某者慨然以建桥为己任,倡首募众,邀集石匠,开采石料,砌石建桥,不逾月而桥成。赵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高二丈,桥宽一丈五尺,桥长三丈。安砌拱项刹尖石之日,赵家大办“棒头会”,远近人等闻讯相约前来捐款,桥畔所竖建桥碑刻上了捐款人名及金额。“赵桥”之名由此而起,赵桥之人以“赵桥”之名而引以为荣。从此,这条上可达名山、雅州,下可至丹棱、眉州的古道,再已不受阻于激流洪水了。赵桥,如今已成为幸福古村的标志之一。

 

赵桥古景

 

丹顺古道沿赵桥河穿村而过。赵桥附近,由古道分路进村的石板路,又与家家户户石板铺设的进出小路相通连。在古代的山村,能形成这种要道、村道、户道三级道路清一色石板路通连的交通网络,难能可贵。

 

石板铺路

 

石板古道

 

1958年,丹棱至顺龙修成架车路。1969年扩建后通汽车,路名“丹顺路”。丹顺路由丹棱经中隆、武山、陈山、大岩腔、甑篦顶、严沟、黄湾至顺龙场,原来的丹顺古道即成废道而掩藏于荒烟蔓草之中。不过,如果今天你再重走丹顺古道,那将是另一种自然美的享受。古道过处,满眼葱郁。曲径通幽,蛇行龙游。高山峡谷,怪石嶙峋。溪流潺潺,绿树青青。烂漫山花,漫山遍野。梯地农家,尽收眼底。

 

传统农耕

山村农民,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春种秋收,年复一年,辛勤耕耘在这片土地上。山坡上段梯地,大石块之间的沙壤土不保水,只能种植旱地作物,大春种植玉米、红苕,小春种植小麦、油菜。山坡中、下段梯田在有水源保证的情况下,大春种植水稻,小春种植小麦、油菜。解放前,由于生产力低下,土地肥力不足,加之作物品种一成不变,难以抗御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解放后,农民分得了土地,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社会不合理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焕发出无比的劳动热情,粮食亩产稳步上升。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广良种、良法,特别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以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经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两个文明建设跨上新的台阶。1997年小康村验收达标,现正在向富裕村的行列迈进。

 

农家一隅

 

村民耕作所使用的农具包括草制、竹制、木制、铁制生产用具,家家户户都不可缺少一样。犁田用犁头、耙子,挖土用锄头,挑土用箢篼、扁担,脱粒用拌桶,晒粮食用晒簟、风桶,运输用箩篼、背篓,遮阳用草帽,避雨用斗笠、蓑衣,行路穿草鞋,磨面打浆用石磨,舂糍粑用锥窝,舂海椒面用砂盔子,挑水用水桶,下河摸鱼挎渔笆笼,砍树用弯刀、斧头、锯子……秋收之后农家还要把成串的玉米棒吊在屋檐下使其风干。城里游客漫步幸福古村,走进农家小院边看边与主人拉家常,手中的照相机拍下的是不起眼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畅快的笑声说“每一家简朴而别致的农家院子,就是一个农耕文化的实物博物馆”。

小院一角

 

如今,幸福村的种植业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之比大幅度降低,而经济收入却大幅度提高。走进幸福村,只见50多家农房星罗棋布,漫山遍野翠绿入眼。房前屋后梯地山坡,到处是村民种植的经济果木:柑橘、李子、桃子、梨子、樱桃、核桃、枇杷、枣子、茶叶、猕猴桃、红豆杉等。村中有一棵树龄200多岁的古银杏,每年春暖花开之时,竟然还返老还童似地与众多年轻果树争奇斗艳,以扑鼻的花香引来无数蜜蜂采花釀蜜忙。据村民介绍,赵姓人家建成赵桥之后便修建赵氏祠堂,并于祠堂附近栽上这株银杏树。这株古银杏,树高五六十米,树围四五米,每年可采白果上千斤。有趣的是,树干于两米之上分为两股杈并立直上,于十多米处又连理在一起。老远望去,银杏树两大主枝上的枝杈互相穿插,共同撑起一顶郁郁葱葱的树冠,似亲密搂抱长相厮守,因而被人们称之为“夫妻树”,成为幸福古村的标志之一。

 

古树银杏

 

流水为伴

农村的种植业,没有水是不行的。为了农业生产应有的水源和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幸福村人与水结下不解之缘,从而创造了古村自己的水文化。

解放前的农田灌溉保证率极低,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在有些许水源的地方,灌溉方式也只是采用临时性简单拦河扎堰引水灌田。大部分田块还要于溪河或水沟中采用提水方式,提水工具使用龙骨水车、戽水篼。对于小面积的田块,甚至采用人工挑水灌田。龙骨水车分脚踏式和手摇扳车式两种。在山区,往往需要多架水车一齐工作,逐级地把水提到高处田块。水车在农业耕作工具中显得十分重要,与犁头、耙子、拌桶、耕牛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五大农具”。解放初期,赵桥附近二三十户农家只有9架龙骨水车。20世纪70年代,乐山地区行署和丹棱县政府为解决旱片村的抗旱问题,支援幸福村9台柴油抽水机,在赵桥河中实现多级提水抗旱。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至七十年代末,境内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全村农田的灌溉保证率得到很大提高。

赵桥河上游1966年初建幸福水库,1978年扩建为小(二)型,土坝长125米,坝高21米,总库容15万立方米。左右两条干渠各沿赵桥河两岸山坡按一定比降布置,设计灌溉面积3300亩。渠道所经之地多为零碎的砂岩乱石和沙土,渗漏严重。为了渠道顺利输水,幸福村人硬是在悬崖绝壁上常年累月劳动,靠勤劳的双手建成全乡唯一的石板渠道。右干渠流至鹰嘴岩下,被百米危岩阻断。于是就在渠道末尾开凿输水隧洞,将幸福水库之水输送至鹰嘴岩之南的贺山,灌溉中隆黄金村的部分土地。贺山隧洞高2.5米,宽2米,长100多米,全为坚硬的红砂岩开凿而成。

 

砌石渠道

 

为解决刘山近百亩靠天田用水,1976年于左干渠建成甑篦顶电灌站,装机40kw,提水扬程34米。1978年于幸福水库右岸建成幸福电灌站,设计扬程185米,实际出水扬程145米,装机容量40kw,出水量27立方米/小时,供顺龙场镇生活用水和沿管线近百亩农田的灌溉用水。

为实现梦寐以求的“点灯不用油”,幸福村人于1969年冬开始修建幸福水电站,历时三年多,于1973年5月建成发电。水电站蓄水水库为砌石坝,坝长30米,坝高16米,坝顶宽1.5米。正常水深8米,库容4.5万立方米。输水渠道长1公里,水头60米。输水管道直径250毫米,装机50kw。水电站每天晚上定时发电,供社员照明。1979年丹顺输电线路架通顺龙,山区农村用电普及之后,幸福水电站于1980年停止发电撤除机组。

如今,幸福村人亲手修建的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如幸福水库、砌石渠道、贺山隧洞、提灌站遗址等,还在默默地向游客诉说当年的艰辛。

 

民俗传承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赵手荣偕妻子李氏自麻城来到丹棱县顺龙鹰嘴岩下落业,之后生三子,男耕女织生息繁衍。至今,赵姓已传至十四五代,成为赵桥附近的第一大姓。为弘扬赵氏家族辛勤创业和艰难守业的精神,传承赵氏家族的历史,六世祖赵洪端带领赵姓众人修建赵氏祠堂,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腊月初三落成。祠堂正房为三间瓦屋,赵氏家族的大小事务包括邻里纠纷等均在赵祠堂进行。清明和岁末祭祖在此举行,中堂供奉赵氏祖先牌位。清明节祭祖日俗称“清明会”,凡是同一宗亲的赵姓族人都到赵祠堂团聚、召开家族会议、续写族谱。平时,赵祠堂则用来开学堂,延请私塾先生教学,培养赵姓及附近他姓后生念书习字。赵家第十二代传人赵宗福老人说,民国34年赵家聘请在赵祠堂教书的叶明光先生纂写《赵家族谱》,从赵家第十一代起的排行是:隆宗登吉庆 手明承秉悟 富贵永良臣 田石万民腾 文学开儒仕 联芳枝马怀 荣华春光彩 金玉得奇才。

 

农家堂屋

 

赵姓在赵桥落业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徙,先后又有李家、龚家、熊家、朱家等在此落业。于是,这里便形成以赵姓为主多姓融合的一个小山村。诸姓聚居,和睦融融,友爱洽洽。每年冬腊两月备办年货,而杀猪请客更是热闹非凡。今天你请客杀猪,明天我杀猪请客,简直就是“有朝一日时运转,天天顿顿当过年”。遇有诸如娶媳、嫁女、棒头会之类的喜事,更是要前后热闹几天了。主人家俱不够用,众人便各自从家中你扛一张桌子、我栳一根板櫈、他背一口木甑去帮忙,一起忙碌,集中吃饭。俗语说“一家有事,九米不烧锅”,就是这种民俗的真实写照。

在当代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年轻人与外界交流接触增多,他们的地方语言或者说乡音也在潜移默化之中融入到大的语言环境中去了。然而,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至今却还保留着一些原汁原味的乡音,如民谚“黄风早雨大太阳,操早饭(意‘吃了早饭’)落雨赶不得场”,如土语词汇“动手(意‘刚才’)”“吃糖(意‘得行’)”“儿法(意‘为什么’)”等等。

山歌,是境内的民歌传唱歌咏活动,属口头文学的范畴,有文字记录的不多。这种歌咏活动一般是边干活边唱,既鼓舞干劲又使人开心。唱词和唱腔在一年四季各有不同。蔚为壮观和动听的要数大春生产的中耕除草和施肥季节的“薅草歌”。农民劳作在田间,此山的一人领唱、多人和唱;待唱完一段后,再由彼山的一人领唱、多人和唱。如此周而复始。唱腔字正音圆,常伴有“呀啊喂——”的高腔拖声更是动听。领唱歌手以中年以上的男子为主,有时候妇女和小伙子也不示弱。唱词内容十分广泛,既有比较固定的,也有临场借题发挥而编唱的,大多为颂扬新生活,也有挖苦、奉承、赞美对方的,其中不乏情歌,甚至还有史诗般的叙事歌词。歌声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台”,大有推波助浪之势。唱者满心欢悦,听者忘掉疲劳,连过往行人也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放下担子,领略这山乡风情。近三四十年来,随着收音机、收录机、电视机的普及,特别是现代歌曲的流行,唱山歌这种娱乐形式已逐步消失。

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在这山村之中更是珉玉珠串。2014年9月2日笔者在参加县文广新局组织的“顺龙乡幸福四社古村落特色”调研活动时发现,隐藏山村之中还有很多可待开发的旅游景点,如鹰嘴岩、牛角寨、赵桥、夫妻树、黑滩子、和尚洞、寡妇桥、蛮洞子、叫化沟、观音岩、古井、高歇台等。而几乎每个景点都有一个优美动听的传说或故事,如:修赵桥完不了工的时候,是一位神人找来了刹尖石;诸葛亮站在牛角寨山顶往西射出一支箭后,盘据牛角寨的蛮夷才循着箭飞去的方向退往雅安打箭炉以西;招夫面试时赵桥人陈润方因大胆登上土司寡妇之床,从而成为掌管九九八十一寨的土皇帝;赵桥人邱锺霖参加武科举重考试时,监考官误将武生邱锺霖回答“不重”听成“不中”而使邱失去武状元的资格……等等。发掘和记录这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而传承下去,无疑将是村落文化建设的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