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叫《先生》

一本书,叫《先生》

杂谈.文博

《先生》一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然而我首先看到的是

《新周刊》372期的专题“先生”

也就是那本《新周刊》还赠送了我一个光盘

这就是由深圳市越衆影视公司出品的非卖品

即,十集系列纪录片《先生》

后来几次乘飞机在机场书店去找同名的书籍《先生》

因为机场书店一般都有最近最新最时尚最畅销的书籍

但无论是浦东机场还是虹桥机场,我报得书名《先生》

都是回答:没有

看来,《先生》一书在现时的“后生”中并非热门

 

《先生》一书是以十集纪录片《先生》为基础

是以《新周刊》372期“先生”专题文章为铺垫

介绍了十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与坎坷的粉末人生

这十位先生分别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梅贻琦、张伯苓

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

蔡元培:只要培育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

后人评价道:“他是新文化运动之父,

他通过改变一所大学进而改变了一个民族!”

蔡元培先生之后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培养一大批一脉相承的后生

胡适: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1959年,雕塑家阙明德想给晚年的胡适塑个相,

胡适说:“我的相很难画,因为我没有怪相。”

在仪表堂堂的胡适先生之后的今天,我们的学者为什么会常常出现怪相

马相伯: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他年富力壮的时期,全部贡献给清朝的洋务事业。

整个壮年生涯,都浪费在一项失败的事业当中。

他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马相伯先生之后,还有这样的心怀国家如“狗”一般的叫唤国醒的学者吗

梅贻琦:大概或者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生前选定把墓穴修在了“十八尖山”,

这样在过世之后仍然能日夜守望着北京的清华园。

他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保护住这所大学。愿今日的它,没有让他失望。

梅贻琦先生之后,我们是否还有这样的“先生”能终生守住这所大学

张伯苓:最可悲是教书匠

一次一学生质问:“您叫我不抽烟,您干吗还抽烟呢?”

张伯苓一时无语,把烟袋撅断说:“我不抽,你也别抽!”

从此一生再没有吸烟。

张伯苓先生之后,还有这样的先生为了后生的一句话而撅断烟袋吗

竺可桢:人皆可以得善

竺可桢的日记从1913年夏进哈佛大学一直记到197426

也就是他去世前两天。

当天的日记完成了一个气象学家的最后职责:

“雨起,阴转多云。东风1-2级,最高-1,最低-7。”

竺可桢先生之后,还有这样的学者把日记做得如此天天日记吗

晏阳初:到民间去

“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

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

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

晏阳初这个当年39岁的耶博士,主动下放到农村,只为国民素质

晏阳初先生之后,还有多少这样的大知识分子愿意呆在民间呢

陶行知:当时行知号知行

23岁的陶行知在毕业典礼上宣读论文《共和精义》,黄炎培在台下观礼。

32年之后陶行知去世,黄炎培题写挽诗,依旧说的是当年的场景:

“秀绝金陵第一声,当时行知号知行。”

陶行知先生行知号知行之后,我们的学者还能如此行知号知行吗

梁漱溟:国性不存,我生何用?

梁培宽说,父亲不喜欢别人称他作国学大师、哲学家或者教育家

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做学问的人

“就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就话来评价我父亲的一生是合适的。”

梁漱溟先生之后,还有这样的国性学者与谦卑的先生吗

陈寅恪:书读完了,但书是教不完的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

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

陈寅恪上课前总是郑重地换上长衫。

为人79年,为师33年,即使在战乱中流离、失明,

他依然保持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垂范后世。

陈寅恪先生之后,我们还有这样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者吗

 

这些先生都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

又对西方的民主科学感同身受

他们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却不求苟全性命

不求闻达,为国传承与担当

像庇护小鸡的母鸡般,以弱身御强世

对学生后辈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

毫不吝啬提供经世学问之坐标以及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

为后辈的成长和民族的兴盛赢得时间、空间

他们既清贫又富有,不仅有激情,还有理性

他们不断张扬民主、科学,并点滴努力推动着国家的进步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先生

一代先生,开风气之先,树后世之典,他们的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

 

我不为《先生》一书做营销

因为“先生”如同植被,早已植入了我们生长的大地

只为《先生》一书的出版者、编辑者、举荐人,肃然起敬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文博堂欢迎就地级与县级城市发展定位与城市营销和各级政府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