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会老去,养老产业要重在养生化!

我们都会老去,养老产业要重在养生化!

文博堂观点.文博

我们国家的养老产业为什么很难成气候

文博堂研究所专家组有过专门的市场调研

早在策划慈溪市的鸣鹤养生风景区时

我就努力的更正过

鸣鹤风景区应该养身养心养灵而不是养老

如今我们又在策划沙家浜风景区的升级版

我照样提出这样的建议

政府和风景区应该把心思花在养生产业

而不是载体化的养老产业,为什么呢

我们的市场调查组分别访问了三组共300户家庭

第一组100户是资本阶层

就是私营企业之大户人家

除了6户家庭愿把父母送到五星级疗养院以外

(实际上疗养院还是在养生)

其余94户有钱人家都不愿意把父母送到养老院

然后就是另外的中产阶级和小康人家

中产阶级更是离不开父母的

几乎有90户人家异口同声的想要与父母住在一起

贫困家庭就更是如此了

100100个回答都不愿意与父母分离

这真是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再穷不嫌父母

(至于有的家庭抛弃父母那是另外一个社会问题和个案了)

有的家庭还把已经送到养老院的父母又接了回来

有的家庭实在接不回来就自己全家老小搭进养老院了

于是乎出现了一幅中国养老产业若隐若离的尴尬场面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就是“孝道

百善孝为先

把父母送到养老院中国人认为是不道德的

所以我们国家所谓的以养老院为载体的养老产业

是有悖中国传统孝道价值取向的

那么我们的养老产业路在何方呢

路在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也就是养生养老

中国的老人最孤独,身体状况也不尽人意

中国的家庭紧紧地把他们绑在一起

但忽视了他们的寂寞和老弱病残与精神枯竭

我们的养老产业只有三个载体

一个是养老院一个是疗养院除此之外就是医院

养老院实际上就是送老而不是养老

疗养院实际上是管老而不是疗老

医院就更是在送终了

这三个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把老人关起来

或者潜意识的把老人视为一种负担

把他们与世与社会与家庭隔离起来

在这三个院之中就没有一个为老人而想的“养生院”

所谓给老人养生,实际上只要提供三个方面的服务

第一就是运动让老人同社区与社会互动

第二就是医疗关心和医治老人的病痛

第三就是亲情让老人享天伦之乐至离开人世

中国的老人从不把养老的条件视为第一条件

中国的老人最担心孤独和与亲人分离

中国的老人最害怕最害怕的

是不能为子女哪怕做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事

所以我们的养老产业决策者和制造者

都要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加以尊重

都要基于中国的老人身心并加以呵护

都要基于中国的老人养生并加以产业

得出的结论就是:养老先要养生

得出的结论就是:养老一定要家庭化社区化社会化

让老人在我们的视觉环境中养生养老

让老人在我们的举手之劳中养生养老

让老人在我们的爱又能助中养生养老

把养老产业注入到养生产业中进行养老

政府和企业那么多钱花在养老院疗养院和医院

不如把钱花在养生产业中

不如把钱花在社区运动和养生基础设施中

不如把养老院与家庭与社区与社会捆在一起

比如文博堂机构创建的养老产业养生化模式

政府+市场+养生堂(养老院)+家庭+社区医疗

+养生社区+社区街区+老年大学=养老养生化

一句话:养老产业要养生化

我们都会老去,所以我们都害怕分离

【文博堂欢迎就地级与县级城市发展定位与城市营销和各级政府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