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堂向你推荐“金山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之上海模式!
文博堂观点.文博
金山,是一片神奇的沃土;金山,是上海的农业大区。全区总耕地面积达39.72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4.37%;全区总人口81万,农村常住人口29.4万,其中农业户籍人口16.16万人。金山人在这里辛勤耕耘,播种绿色田园,收获美好生活。走进今天的金山,放眼望去到处是醉人的绿色,田成网,渠相通,路相连。
近年来,金山区立足都市现代农业定位,大力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战略,有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做大做强,已形成“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色养殖”四大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大胆实践和积极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金山区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区农委获得“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全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2010年,金山区委、区政府提出要走生态型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2013年,市委书记韩正来金山区调研时,对金山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进一步丰富都市农业内涵,使之成为上海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近年来,该区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和基础,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做精做细农业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在农产品初加工、农村服务业、农业休闲旅游等方面成效明显。2015年金山农业总产值达到34.9亿元,分别是五年前和十年前的1.1倍和1.5倍;金山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84元,分别是五年前和十年前的1.7倍和2.5倍,比上年增长10%,增幅位列郊区县前茅。
做精一产——打造“一葡二桃三莓四瓜”品牌
金山区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培育品牌农业,着力推动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皇母蟠桃、枫泾猪、亭林雪瓜,着力打造“一葡二桃三莓四瓜”(即施泉葡萄、枫泾黄桃、皇母蟠桃、鑫品美草莓、莓博士黑莓、敏蓝蓝莓、珠丰甜瓜、亭林雪瓜、小皇冠西瓜、多利升西瓜)为核心品牌的农产品品牌,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带。目前,全区种植葡萄、蟠桃、黄桃、蓝莓、树莓等果树面积达3.5万亩,种植西甜瓜、草莓等面积1.5万亩,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和农业品牌企业。全区已有23个农业领域的全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上海著名商标和218家无公害、绿色食品获证单位及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区“三品”认证率达85.79%。
做强二产——引进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
该区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把传统的农业拓展到加工领域,提高农业附加值。201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34.2亿元。一是粮油产业。该区从事粮油加工的区级以上龙头企业有5家,主要涉及稻谷碾米、小麦制粉、玉米加工、油料加工、淀粉加工、饲料生产等。二是生菜加工。结球生菜产量1200吨,产值2400万元,占上海市生产量的90%,散叶生菜主要配送大型超市,百胜、肯德基、麦当劳及市区大型批发市场。三是畜禽产品加工。有上海山林食品有限公司、上海双汇大昌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是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央厨房为特色的系列加工农产品。上海鑫博海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形成了年加工生产配送能力4万吨,年产值近4亿元的规模。爱索特植物园艺上海有限公司采用工厂化组培技术,占据国内凤梨花种苗60%以上市场份额,亩均产值约30万元,远远高于传统农业和一般的设施农业。
做活三产——形成四大农业旅游集聚区
目前,金山区已经集中打造形成了4个年接待能力50万人次的农业旅游集聚区,即枫泾古镇文化农业休闲旅游区、廊下生态农业休闲集聚区、吕巷农业文化万亩水果公园休闲区、山阳金山嘴渔村滨海文化农业休闲区。该区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注重强化农旅结合、农文结合、农体结合,把农业资源和农时季节结合起来,把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结合起来。
农业上互联网——建立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
该区让农业驶上互联网高速公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区农委与1号店、菜管家、苏宁易购等开展战略合作,把金山优质农产品搬上知名电商平台。2015年全区农产品电商销售8600多单,带动合作社基地电商销售500多万元。二是探索线上线下农产品互动销售模式。与上海东方CJ电视购物合作销售金山“小皇冠”西瓜,曾在半小时内创造了销售金额达到38.68万元的新纪录。金山强丰合作社在全市范围内设立31台无人售菜智能终端机,并开设网上超市,线上线下预订支付后,到就近自动售菜机新型菜场取货,创新了农产品销售的线上线下互动模式。三是开通农业旅游APP,目前已有150家休闲农业入驻该平台。
顶层设计,政策助推
提高农民与社会参与度
早在2010年,金山区在确定“十二五”规划时就提出了金山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做亮精致农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的实施意见》,逐渐明晰了“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的三个农业发展路径。
2015年8月,区政府印发了《金山区关于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动“第六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区各镇都制定了发展“第六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经过“十二五”期间的五年努力,全区上下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共识与合力。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市政府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金山区结合农村产业特点和所属行业要求,在落实现有扶持政策的同时,在土地、项目、品牌培育、金融贷款、人才引进等方面研究出台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符合农村三个产业融合发展要求的政策措施。
比如,明确各镇利用土地减量化政策,调整出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拓展农业功能方面的建设,支持农村三个产业融合发展;出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鼓励行业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开展第三方农业服务活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三个产业融合发展,并给予各方面政策优惠;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等;借助新型农民培训和发展职业教育等方式,夯实“接二连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基础。
抓住关键,强化服务
“三农”互动、“三产”融合
加强“三农”互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农村三个产业融合发展中,该区不光盯着农业,还统筹农村、农民。在农业增效方面,该区致力于打造精品、品牌和生态农业,建设精致农业示范基地、农业休闲基地、现代农业园区,引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品牌推广力度,同时推广绿色、高效农业环保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循环农业,保护农村环境,保障农民生活。在农民增收方面,以农业为基础,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同时发展农村休闲旅游关联产业,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引导农民聚焦特色产业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农村发展方面,以村庄改造为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融合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经济发展、乡土文化传承,提升乡村文明,建设“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美丽乡村。
加强“三产”融合,实现一产精、二产强、三产活。农产品要成为真正增值升值的产品,必须要“接二连三”,与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农业休闲等结合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入融合。做精一产,在确保完成农产品最低保有量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瞄准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改善供给方式,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做强二产,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在农产品加工上,不仅发展本区域内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还要辐射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全球。做活三产,不断强化农旅结合、农文结合、农体结合,把农业资源和农时季节结合起来,把特色农产品、特色旅游产品、特色文化产品串联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
规划引路,政府引导
培育农业新亮点、新优势
当前,上海已经全面启动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金山区将以此为契机,加强规划引路、政府引导,做好谋篇布局的文章,坚持走高端路线,着力培育精品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和农村三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亮点和新优势。为此,区政府向全区转发了由区农委、经委、旅游局、财政局、规土局、文广局联合制定的《金山区关于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动“第六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区9个镇1个工业区都制订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该区制订的新一轮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目标是:围绕建设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农业“接二连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金山特色“第六产业”。至2020年,力争使“第六产业”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注重科技创新,为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