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级城市城市营销典范——仙桃

仙桃

仙桃北依汉水,南靠长江,是湖北省江汉平原中心城市。仙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江汉明珠”美誉。
仙桃原名沔阳,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亚洲体操之乡、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
仙桃紧靠武汉,距武汉市区82公里(距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60公里),至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汉口火车站、长江武汉港均只1小时车程。境内河渠网络相通,318国道、沪渝高速横贯东西,随岳高速公路和建设中的武汉城市圈外环孝仙嘉高速纵穿南北,京珠高速和沪蓉高速在仙桃附近交汇,仙桃南到广州、北到北京、东到上海、西到成都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半径之内。2015年度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100个县市公布,仙桃市位居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23名。

仙桃由来编辑

仙桃市东邻省会武汉,西接荆州宜昌,北依汉水,南靠长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仙桃拥有1500多年的建制历史,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闻名全国的亚洲体操之乡、文化之乡、状元之乡、鱼米之乡。
古时,汉水之南,有一条支流,名曰“锦瑞河”。河由老矶头处入口,绕龙华山的延脚南流后而向东,形成“凤颈分流”的两河三岸三角洲的龙华山。三角尖端,劈江分水,减缓汉江流速,使水上过往舟楫渔船在此停泊,形成码头,由此得名“尖刀嘴”,传扬于千里汉江。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沔阳州府派官驻此统领船运事务。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驻军防匪。自此商贾云集,日渐繁荣。明末,李自成起义军逼近沔阳,官府增兵驻守布防,取名曰“仙镇哨”,继而设行政机构于此,命名曰“仙镇公署”,形成统一镇区。后命名为“仙桃镇”,一直沿袭。1952年,阳县治迁入仙桃镇。1986年,撤县建市,以县治地名为市名 。

文化编辑

仙桃钟灵毓秀,代不乏贤。有明清两代文武进士88人,辛亥革命志士177人,革命烈士2000余人。历史著名人物有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国史修编、嘉庆皇帝老师童承叙,两江总督、咸丰皇帝老师陆建瀛,中山舰舰长李之龙,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难先,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秘书杨刚等。
仙桃被国家授予“中国体操之乡”和“世界冠军摇篮”称号,从这里走出了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廖辉等五位世界冠军,夺取了7枚奥运金牌。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仙桃创造了“一座小城、两位冠军、三枚金牌、四块奖牌”的世界体坛神话。从这里走出了王利明张明楷、李希慧等48位法学博士,傅全章、刘山等4位驻外大使。这里每年为国家输送1万名优秀大学生,是国家高等学府的人才摇篮。
 

戏曲文化

沔阳花鼓戏《站花墙》沔阳花鼓戏《站花墙》
湖北地方剧种,又称沔阳花鼓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清嘉庆年间。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沔阳花鼓戏的源头。沔阳花鼓戏的声腔由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调组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江汉平原鲜明的地域特点。传统剧目有《十三款》、《站花墙》等。
沔阳皮影沔阳皮影
俗称“皮影子”。操作技巧分“生、旦、净、丑”四大角色的种类、武打招势及现代皮影人物操作。艺人们使它们的每个关节都能活动,安上操作杆,在白色细布做成的银幕后面,由艺人操作表演,配以各种类型的道具、布景,通过灯光将影像在银幕上显映出来,色彩绚丽,如同电影一般。沔阳皮影戏有传统剧目三百多个,创作的现代剧目二十多个,多以盘朝剧为主要剧目,偶尔穿插新编剧。其中《皇历迷》、《螺仙女》、《武松打虎》、《火焰山》、《三请樊梨花》、《薜丁山征西》等剧目受欢迎。
沔阳渔鼓沔阳渔鼓
是曲艺的一种,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传统曲目有《吕蒙正赶斋》、《洪秀全》、《考朋案》、《十三款》等;现代曲目多数是短篇,有《迷路记》、《大刀风云》、《送胶鞋》等,且除用渔鼓、简板击节伴奏外,新中国成立后,加用二胡、京胡、扬琴等乐器进行伴奏演唱。
又称湖北道情,是在沔阳打硪号子、沔阳花鼓戏、沔阳渔鼓的唱腔、曲牌基础上,经过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积累演变而成的一种曲唱艺术。沔阳道情音乐性较强,板腔丰富。是湖北影响较大的地方曲艺之一。
为“渔鼓道情”的一种,约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初为独立的曲艺形式,后与“皮影戏”合流。沔阳歌腔说唱相间,既可单独演唱,亦可为沔阳皮影戏伴奏配腔。沔阳歌腔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沔阳歌腔的唱词多为七字句式与十字句式。唱腔高亢、粗犷,地方色彩浓郁。说唱时有打击乐有鼓、云板、锣、钹、小锣、马锣等伴奏。说表时有时也用“惊堂木”(即“醒木”)。
是一种以宣讲帝王诏会、劝人行善为内容,以韵白相间、讲唱结合为特点的曲艺形式,又称“讲圣渝”、“说贤书”等,民间称之为“太平书”、“化春福”和“哭善书”等。说唱结合。曲词分为“说词”、“宣词”、“答词”三种。
是一种技艺性的歌舞,曲艺的一种。沔阳三棒鼓词有十多种唱法,多为沔阳小曲、沔阳民歌,曲调简练朴实,叙事性强、灵活多变;鼓词格式为“五五七五”,通称“五七韵”,也称“纯七韵”,它的内容常因对象不同而不同,因人而异,即兴变换,但不论如何变换,都少不了奉承,吉祥,恭喜之类的内容,最终达到给钱给物的目的。演唱不插道白。
又叫“碟子小曲”,或称“内河小曲”。汉水流域的一种“俚歌俗曲”,曲调高亢、优美、动听、是以唱为主的曲唱艺术,唱词优美,清新自然,有着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它的音乐风格是根据沔阳方言四声语调的特色而形成的,是湖北小曲中较为突出的曲种之一。它历史悠久,与明清时期沔阳地区的俗曲和民歌根枝相连,并吸收了邻近省份的曲唱,成为湖北地方曲艺中音乐性最强的曲唱艺术。沔阳小曲演唱的形式简便灵活,表演形式可一人敲碟演唱,也可以配上丝弦二人或多人演唱。
内容十分丰富,据新修《沔阳志》载,大致可分为八种,即:号子、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革命历史民谣、新民歌等。沔阳民歌形式以七音、五音为主,间杂三音、四音,以至八音的句子不等,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大都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其意境高远,意味深长,富于哲理,且语言优美,清新自然,声情并茂,幽默诙谐,悠扬流畅,有着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民歌大都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表达了他们悲喜的情绪和憎爱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代表作有《襄河瑶》、《哪有闲空回娘家》、《月望郎》、《双撇笋》、《薅黄瓜》、《十枝梅》等。 

工艺美术

沔阳雕花剪纸;与北方剪纸的组犷、奔放特色相反,显得精细入微。首先是它的构图丰满,运用“散点透视”,在平面上表现立体人物,点、线、面有机结合。刚柔相间、黑白对比、虚实相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因此人物形神兼备,重在以形传神。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仙桃市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23]  。
仙桃贝雕:仙桃淡水贝雕,选用淡水贝类的贝壳,运用装饰手法,吸收中国绘画及玉、牙、木、石雕等传统艺术表现技巧,巧妙地运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仙桃淡水贝雕以贝雕船的制作最具特色。《玉龙黄鹤舟》作为贝雕工艺一绝已被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2007年贝雕大师路光荣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邓氏麦秆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麦秸画等,可上溯至隋朝,归田后回祖籍,开始在仙桃流传,并逐步形成与仙桃地区风俗习惯,大众审美相适应的邓氏麦秆画。2013年邓氏麦秆画第六代传人邓友谱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沔阳糖塑:又称糖人模。糖塑的制作技巧以“吹”、“扯”为要。“吹”是沔阳糖塑最基本的技巧,俗语说:“糖模师傅的本事——吹出来的!”学徒学艺,先学的就是“吹泡子”。糖塑师傅把吹的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根据吹塑材料和对象分别运气,吹出葫芦、金瓜,皮薄中空;龙身、凤体,丰满光润。有时连吹带拉,用一个糖泡做成枝桠纵横的枯树,用一个糖泡吹成老鼠拖菱角;在已变冷的泡上粘个热泡,还可吹出更复杂的造型。扯,也是糖塑艺人必须掌握的技巧之一。 

民间舞蹈

沔阳舞狮沔阳舞狮
沔阳舞狮:俗称“玩狮子”,有地狮子、台狮子两大类。地狮子由一人手持绣球舞弄逗引,两人披顶狮身表演抖毛、抓痒、跳跃、跌扑、睡觉、翻滚、踩球等动作。台狮子在垒起的方桌台上表演,分大中小三种台型,大台型有“九妖十八洞”(即由36张方桌垒起的高台),中台型有“小九妖十八洞”,小台型有“一炷香”(9张方桌垒9层)、“灯笼园”(9张方桌脚对脚桌面对垒桌面9层)等。舞狮者除表演与地狮子相同的动作外,还有在垒起的方桌间穿绕攀爬,间插望江喝水、四爪踏雪、金钱吊葫芦等绝技表演。动作惊险扣人心弦。每到逢年过节,仙桃各地都会有沔阳舞狮的表演。
沔阳高跷龙灯沔阳高跷龙灯
沔阳龙灯:分地龙灯和高跷龙灯两种表演形式。沔阳龙灯以九节布龙为代表。龙身长18米,由10人(龙珠1人,舞龙手9人)。舞龙者在行进动态中完成“龙”的游弋、起伏、翻腾、穿越等动作,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于舞龙技巧之中,或动或静,组成优美形象的龙的雕塑。
沔阳高跷龙灯:就龙身而言,长度和一般龙灯差不多,然而龙节比一般龙灯少,一般龙灯为十三节至十五节,龙节之间跨度短,便于玩地龙灯;沔阳高跷龙灯只有九节,龙节之间跨度长,便于踩高跷舞龙灯。高跷舞龙人必须同时具备三大基本功:踩高跷的本事、舞龙灯的技巧、武术功夫。高跷龙灯关键看舞龙头的人,重要的是舞龙时,龙头要甩得开、转得圆,因为崇墉龙灯的下嘴是活动的,沔阳高跷龙灯可玩花样、以天盘、地盘、地滚(俗称懒龙翻身)鱼咬尾、半边月、青龙盘柱、五岳(玩五张方桌)等十几种技艺,穿插进行。
蚌壳精:是沔阳独创,形成于清嘉庆年间,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一男一女表演。女的躲在用竹篾扎成的蚌壳内。蚌壳用彩纸(或彩绸)糊成。
沔阳采莲船:在仙桃春节文艺活动中,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采莲船,又叫“划彩船、跑旱船”,为湖区人民模仿驾船采莲而创作的一种歌舞形式。仙桃彩莲船制作别具一格,是用竹木精心制作而成,下为船形,五、六尺长,上是宝塔亭阁型盖顶,船高两米左右,船身皆用彩纸裱糊。一支彩莲船安排六至七人跑船,由一少女(或一青年男子)扮成采莲女,一男子扮成艄公撑篙,牵引彩船跑圆场或作荡船状,船后一梢公婆手握破芭扇随船而行,还配有敲锣打鼓、拉琴等。仙桃彩莲船在表演上独树一帜,先撑篙的大汉即兴创作的四句开场,句式以“三三四三”的主词和衬字组成,多为恭喜之词;后由撑篙的大汉与坐船的姑娘对唱,内容多为民间爱情故事,一唱众和烘托气氛,坐船的姑娘随着音乐在撑篙的大汉竹竿牵引下翩翩起舞,边唱边舞,把舵的艄婆与两位主角配合,耍滑稽动作引观众发笑。唱腔为沔阳花鼓戏腔,如“采船、游江、赶旱船、八段锦、手扶拦杆”等。每逢春节的初一至十五,彩莲船便沿街串乡拜新年,边舞边唱。
莲湘舞是仙桃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时,表演者穿着民族彩色服装,一人领先,众人列队在后,执精美竹节(莲湘),竹节上有小孔,小孔中串着若干有孔的铜钱,舞起来发出银铃般响声。打莲湘有很强的节奏感,表演时,右手执节,左手配合,先击左肩,再击右肩,转拍正反左手,再击左膝右膝,然后转身左右脚踢节,其舞蹈动作优美、整齐、统一。
五虾闹鲶灯“五虾闹年”灯,是用竹篾扎成虾子灯和鲶鱼灯,头部、中躯、尾部均能活动,糊上透明的白纸或白布,虾子灯长八尺,鲶鱼灯长九尺,不仅形状相似,而且神态逼真,活动自如。玩“五虾闹年”灯,由十个虾子灯手和一个鲶鱼灯手操作,五个虾子灯围绕一个鲶鱼灯模仿虾子和鲶鱼游弋、戏水、打弓、蹦跳玩出各种招式以取悦观众。从春节到元宵,与高跷龙灯、狮子、彩莲船、蚌鼓精等同时向广大的沔阳人民闹年祈盼丰收,气氛欢天喜地,场面激动人心。“五虾”似乎代表“五谷”、“五福”、“五湖”,“鲶”以其谐音为“年”,其虾灯长八尺,鲶鱼灯长九尺,寓义“久”“发”之意。

民间器乐

襄河吹打:是流行于襄河(襄阳以下的汉水为襄河)中下游的民间吹打类乐种,乐曲主要是在当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并吸收不少明、清俗曲演化而成。襄河吹打的乐器有唢呐、大锣、钹、鼓、小锣、马锣等,乐器以唢呐为主,乐队以六人组最常见,演奏形式分为行奏与坐堂两种。旋律具有浓郁的江汉平原风味,许多乐曲直接来自沔阳民歌。乐曲结构大都为单曲体,既有长短句结构,也有上下句对仗结构。襄河吹打应用于仙桃民间红白喜事、吉庆盛典等不同场合,是仙桃各种民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仙桃十样锦:也称“七星点子”、“沔阳十番锣鼓”,在沔城也叫“清音”。起源于明代流传于民间,后被释、道加以利用,由构成十种音色的敲击乐器(即:打、堆、各、七、浪、星、当、昌)加吹管乐器(即:笛、箫、唢呐、笙)组成,属于“襄河吹打”的一种演奏形式。演奏的曲调多为南北曲牌中的牌子曲,也杂有部分民间小调。其主要曲目有《渔家乐》、《金钱花》等。据《沔阳州志》记载:“十番锣鼓”又名“十样锦”还有一段历史典故。明太祖朱之璋第十二太子朱柏在古镇首建观音阁作其行宫,朱柏爱好音乐,将宫廷音乐“十样锦”引渡古镇,从此“十样锦”安家落户,世代相传数百年[23]  。
江汉丝弦:是江汉平原的一个民间丝弦乐种,是在沔阳民歌、沔阳小曲和沔阳花鼓戏音乐的孕育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迄今约有近百年的历史。二胡、四胡、京胡是江汉丝弦的主要乐器。二胡的表现比较多样,颤音、滑音、打音、挑音指法和起弓带“音头”的技巧形成各种音色表现特点。四胡多用以表现由民间小调改编而来的短小乐曲。京胡音质明亮高亢,发音刚健有力。具有明快的节奏感和强劲的表现力度,一般用于结构长大、带有戏曲唱腔特点的乐曲。月琴有时候也加入其中运用,以其弹拨乐的音色及双音、琶音、跳音的表现,为江汉丝弦的音乐表现增添了色彩性效果。 

地方特产编辑

1、仙桃香米。外观长粒型、米粒饱满、晶莹半透明、表面光亮;米饭绵软略粘,食味清淡略甜。
2、黄鳝。仙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黄鳝产量占全国的四成以上,仙桃是中国黄鳝之都
3、沔阳三蒸。有粉蒸、清蒸、扣蒸、泡蒸、花样造型蒸等多种蒸菜技法,仙桃是著名的“蒸菜之乡”。
4、沔阳三腊。腊鱼、腊肉、腊鸡鸭,与沔阳三蒸齐名,风味独特,享誉荆楚。每逢春节前夕选料、腌制。
5、沔阳麻鸭。是原产于仙桃的体型较大、生长较快、适应性强、产蛋较多的蛋肉兼用型育成鸭种。
6、双黄蛋。一蛋双黄,蛋白如壁玉,蛋黄似玛瑙,红白相间,壁合珠连,实为人间之珍品,国家之瑰宝。
7、沔城莲藕。粗壮肥大,肉质松脆,纹理细腻,味道鲜美,“生吃如秋梨般清甜,熟食如板栗般粉扑”。
8、藕带。获得“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品牌”称号,“湖北十大名菜”。
9、红庙萝卜。表皮薄而光滑,色泽鲜红醒目,肉白色,肉质嫩而清脆。
10、毛嘴卤鸡。荣获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湖北省展销会金奖。
11、锅块。主料是和好的面,面里有大蒜苗,表面撒有芝麻,是仙桃特有的早点小吃。
12、沙湖咸蛋。蛋白如凝脂白玉,蛋黄似红桔流丹,让人赏心悦目,食欲顿开。品之,则芳香可口,风味别致。
13、郑场豆豉。其色红润,其味香醇,其质富含独特营养。“六月曝”等一系列豆豉,频获大奖,驰名中外。
14、九珠皮蛋。荣获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前身为沔阳松花皮蛋。
旅游资源

编辑

仙桃文物古迹仙桃文物古迹
仙桃市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1500多年的建制史,有着灿烂的古老文化。从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古代先哲们留下的文字资料和大量的古迹来看,可以说是人文荟萃,独具底蕴。如沙湖、越州湖出土的新石时器时代的石斧、石锛、石坠、石纺轮、亚洲象齿板化石、鹿角化石等。战国时期的青铜七字戈、南朝时期的瓷瓶、汉、唐时期的铜镜等。
仙桃名胜古迹遍布,从古到今,数不胜数。如:屈原沧浪遇渔父、郭河楚王五乐台、狄仁杰沔城问政、缅伯高洗鹅沔阳湖、李白游沙湖、沔城禹公祠、沙湖魁星阁、沙湖娘娘庙、沔城司马桥等等。
沙湖湿地
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典型的内陆湖泊湿地,经专家多方考证,确认湿地内有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0多种省级保护动物;9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具有典型的湿地景观和显著的生物多样特征,是内陆地区理想的候鸟繁殖区,尤其是园内野生芦苇林能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007年8月,经省林业局批准建立沙湖湿地公园,沙湖省级湿地公园东与长江相接,西与汉水相连,南依洪湖东荆河大堤、北靠仙桃东荆河大堤,总面积5万多亩。
2009年9月,沙湖省级湿地公园被省电影家协会确定为江汉平原首家湖北影视创作拍摄基地,先后接待《洪湖赤卫队》、《沔州烽火》、《生命回归线》等影视剧组。电视剧《洪湖赤卫队》2010年7月在央视热播后,作为该剧主要外景拍摄地,沙湖湿地公园知名度大幅提升,八方游客慕名而来。沙湖镇乘势而上,积极加强湿地公园项目开发力度,将分两期完成“湿地美景观赏区”“湿地放濠探奇区”“湿地鸟类观测区”等景观,并把“鱼莲蛋”特色养殖基地与湿地公园融为一体,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打造别具水乡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2010年该镇又与北京宸瑞影视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投资3亿元,开发沙湖湿地公园影视拍摄基地。
沧浪遇渔父
屈原沧浪遇渔父:古时,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之时,游经沧浪水,在张沟处遇渔父问渡,颇为伤感,渔父唱了一首《沧浪歌》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传为历史佳话。这首《沧浪歌》被《楚辞》收录。
唐代中期,为纪念屈原,沔阳先贤们在张沟建了沧浪馆,沧浪馆位于张沟镇通州河北面,现张沟影剧院旁。曾为宗教活动场所。陈友谅曾在此设过武馆,张难先曾在此教学。大革命时期,邓赤中在此设平民夜校。贺龙率领红二军团攻打仙桃时曾在这里驻扎。总之沧浪馆是一个历史底蕴较为深厚的名胜。 
楚王五乐台
郭河楚王五乐台:据《沔阳州志》有记载,原为楚平王游猎云梦泽时休息地,位于排湖南岸。后称陈友谅夫人梳妆台。20世纪80年代,此处出土过战国时期铜矛、铜簇、铜斧等历史文物,这些东西可能与楚王到此游猎有关。
梁公问政处
沔城狄梁公问政处:位于沔城莲花池边,为纪念唐代名臣狄仁杰所建。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曾任复州刺史,到任前,曾有几任州官无故失踪,狄仁杰侦查此案,原是江洋大盗所为,并巧妙抓获归案,一时四方传诵。沔阳人建狄公问政楼,楼内有石刻,铭文狄梁公问政处(狄仁杰后被武则天封为梁国公)。
洗鹅沔阳湖
仙桃名胜古迹仙桃名胜古迹
缅伯高洗鹅沔阳湖:据《沔阳州志》和徐渭的《路史》记载,唐朝时期云南回纥族官员缅伯高向唐朝进贡白天鹅,中途行经沔阳,在湖中为天鹅洗澡,不慎天鹅飞走,缅伯高匆忙之际,抓得几根鹅毛。随后,他到长安向唐天子说明原委,并吟成几句:“将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啕,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得到了唐朝皇帝的谅解与赞赏。
沔城禹公祠
位于沔城仁风门内,始建于清代乾隆初期。民国时期重建,后毁于抗日战火。据史志记载:雍正年间,禹殿鳌奉诏到沔阳任知州,他深入民间,体察疾苦,知了沔阳地势低洼,水患甚多。即奏本朝廷,请求免除历年所欠赋税。乾隆三年,皇帝颁旨免税,沔阳人民深受大恩。乾隆七年,禹殿鳌调任黄州知府,沔阳人遂为其刻石铭碑,建禹公祠,立位其中,以资纪念。
沙湖魁星阁
位于沙湖镇通顺河边。始建于明代,阁高三层,建筑庞大,大厅中供奉文曲星君,大厅石壁上刻有李白游沙湖词一首。清代礼部侍郎李绂藻青年时期经常到此读书作又。后从朝中回乡,曾出资对魁星阁进行修缮。抗战时期毁于战火。20世纪80年代重建。
沙湖娘娘庙
位于沙湖上街,原为法华寺。明末,天下动乱,崇祯皇帝懿妃娘娘与宫女太监共九人逃避在此。并鬻资数万,修建沙镇水利与街道。后在法华寺出家为尼,娘娘去世之后,世人才明真相。当地人为纪念娘娘,将法华寺改为娘娘庙。
沔城司马桥
位于沔城,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现保存完好,仍在使用。
著名人物

编辑

体操运动员。
体操运动员,中共党员、湖北省劳动模范。
全国儿童锦标赛五枚金牌得主;全国少年比赛多次获得金银牌。
中共党员、湖北省劳动模范。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中国大陆著名天使投资人。
中国举重运动员,2002年曾获得全国少年举重冠军。2005亚洲青年锦标赛三项冠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8月12日的男子举重69公斤级决赛中,廖辉技压群雄,以总成绩348KG的成绩问鼎冠军,为中国代表团获得第13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