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一千年,我们等苏轼回来一起过端午!

【文言博语夜话】
相见一千年,我们等苏轼回来一起过端午!
文博堂观点.文博
 
今年的端午节注定要在眉山度过
我们策划的东坡文化第一江
岷江两岸旅游规划概念设计正在杀青中
这是我们在苏轼家乡过的第一个端午节
三苏祠内外粽叶飘香,莲开并蒂
回想苏轼写端午
我们知道的还是那“一日两篇”
第一篇是《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可见端午节在苏轼的心目中
是生活的,是民俗的,更是美好的
只是他心中的一切美好还是朝云
我们也一样
会去三苏祠后院的东坡酒楼
点上一串粽子,当然一还有一大盘东坡肘子
欲意与苏轼乃至三苏
过一回充满生活气息而有民俗习气
更有美好憧憬的端午佳节
虽然朝云不在
苏轼也还在赶回眉山那遥遥无期的路途中
我们不由得暗自神伤,推开那扇封闭了千年之久的窗户
面朝三苏祠,相见一千年
 
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动情地写到了
端午沐浴的场景
苏轼以“碧纨”比喻朝云
正好喻意朝云的雅静与美玉
将朝云的朦胧美衬托得朦朦胧胧
“明朝端午浴芳兰”
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
它不仅仅体现了
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
而且描绘了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
“流香涨腻满晴川”
脂香粉腻顺水流淌
是一幅多么美好而又朴实的画面啊
 
彩线轻缠红玉臂”
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
“小符斜挂绿云鬟”能通神明
使朝云“云鬟”“绿”彩而身健康
这样就可以“佳人相见一千年”
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表明了苏轼心目中最美的遐想
仍然是朝云,许愿相见一千年,生死相依
 
这首《浣溪沙·端午》
是苏轼写于来惠州的第二年
即1095年五月四日也是端午节前一天
那天正好是王朝云的33岁的生日
其实那天苏轼看到端午节中忙碌的朝云
一种“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涌上心头
自己身陷逆境
一时间触景生情,诗性大发
不由得同一天
给王朝云还写了另外一首端午诗
《殢人娇·赠朝云》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
空方丈,散花何碍
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
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
闲窗下,敛云凝黛
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
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然而窗外的三苏祠在这样的端午时节
人去楼空,荷花依旧
千年生死两茫茫啊,望眼欲穿,不见人归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天色渐暗,端午不长
我们却还在等待苏轼回来过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