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宛山湖生态科技城品牌策划

宛山湖前世今生

PART 1

 

 

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神州大地上一片兵荒马乱。

 

当时无锡有一个年轻人,家境十分窘迫,只能出去做塾师,一年收入只有6两银子,还要交一半给妻子,剩下的,都被他用来“市笔纸灯油”,全部用来搞创作了。

 

他写的是什么?既不是能卖钱的小说,也不是能改编的戏曲,全都是当时人看不懂的东西,山川啦,地理啦,城镇啊,关隘啦,好像一点用也没有。

 

四十多年后,康熙31年(1692年),他溘然长逝。

 

但是,他留下了一本叫做《读史方舆纪要》的著作。

 

这本书,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赫赫有名,因为它是古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军事地理煌煌巨作。其中很多观点振聋发聩,启发了后世的很多军事大家。

 

为了编撰这本巨著,作者先后查阅了二十一史和100多种地志,旁征博引,取材十分广泛。同时,他也比较注重作实地考察,每凡外出有便必然观览城廓,而且对于山川、道里、关津无不注意察看。

 

这个在中国军事地理史上书写了大大一笔的人,叫做顾祖禹

 

无锡何其幸运啊,在中国历史上一下出了两个“行走的巨人”,一个是写出了《徐霞客游记》的徐宏祖,一个是捧出了《读史方舆纪要》的顾祖禹,双祖齐辉。

 

而与徐霞客相比,顾祖禹的家国情怀更加浓厚,书中的“经世致用”之意也更加明显。

 

顾祖禹因久居无锡城东宛溪,又被称为宛溪先生

 

这片宛溪,莫非就是今天锡东的宛山荡?

恰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有对宛山荡的描述:

宛湖,在县东北五十里。湖滨东岸即常熟县界,有山曰宛山,俗曰宛山荡,北出为蠡湖,道通江阴,南接陆家、谢埭等荡入常熟。

也许在顾老先生眼里,三百多年前,宛山荡只是几地交界处的一片湖荡,水草丰茂,交通便利。而在今天,这里即将发生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PART 2

 

今天的宛山湖,水依然是那么清,那么亮。

 

"渺渺晴波似掌平,五年五度此经行。一角青山篷背落,数行疏柳渡头迎。"如清代诗歌《过宛山荡联句》中所描述的场景,宛山湖自古以来便是"山湖相拥,通灵清秀"的格局意象,千年自然生态底蕴与人文价值共存。

 

除了玲珑秀美的宛山湖外,这里内河塘交织,水田星布,九里河、芙蓉塘、双泾河等水系与宛山湖连通,串接城市腹地,水质清澈,水岸可亲。

 

南部是一望无际的水乡田园,良田与水塘密布,村落散落其中,静谧安逸。隐于宛山林间的宛山石塔是江南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江苏境内仅存的实心宝塔。

 

大成路桥南侧湖堤处,屹立着千年古桥大成桥,这座桥,历史上是联动宛山湖东西的必经之路,见证了宛山湖地区千年的发展历史。

 

事实上,宛山荡在古代曾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商道”,古代以水运为纽带,这里曾是连通古代苏州、无锡的重要水道,舟楫成行,造就了一段繁华历史。

 

但随着近代陆路交通的兴起,水路渐废,宛山荡、以及附近的谢埭荡,或因围湖造田,或因长期淤积,繁华渐渐不再,这里也似乎成了一块偏远之地。

 

沉寂了多年的宛山湖,终于在时间进入21世纪后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机遇。

 

2010年,高铁无锡东站开工建设,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让锡东新城开始了第一次的腾飞。高铁的建设,彻底打开了无锡的东大门,也让宛山荡的战略区位价值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它距离无锡东站仅5公里,车程仅有10分钟,从这里出发,能便捷地到达长三角各个主要城市。

 

除此之外,它还有着独特的空间优势——

 

从无锡市来看,宛山湖地区拥有无锡市区现有的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增量建设空间,总规模约17平方公里,其中集中连片的可新增建设用地近14平方公里,较太湖新城、惠山新城及其他地区更具优势。宛山湖地区是未来城市发展不可多得的战略空间。

 

而从长三角区域来看,宛山湖地区的增量空间规模同样具有优势。

 

上海嘉定新城、上海松江新城、苏州北站高铁新城、常州北站高铁新城等地区,成片增量建设用地不到10平方公里在空间资源紧缺的区域背景下,位于无锡市区的宛山湖地区保留了极具规模优势的空间资源。

 

据分析,宛山湖水面面积约2.3平方公里,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度平均300-400米,属于狭长型湖泊,湖泊形态与东莞松山湖非常相近。

 

更难得的是,在锡山区几任领导的治下,对宛山湖地区的开发保持了极大的“战略定力”,在没有想清楚怎么做之前,宛山湖地区一直处于战略预留状态,但在土地整理、道路建设与景观塑造方面开展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就说道路, 100公里的基础路网已经形成,路网密度为2.1公里/平方公里,较2010年提升了近3倍。

 

环湖腾退约5.7 平方公里用地,并完成七通一平。

 

十年时间,这里默默耕耘,把湖边的“生地”都变成了可以迅速开发的“熟地”。

 

十年时间,这里按部就班地把环境治理得井井有条——

 

2010年启动建设311公顷的宛山湖湿地公园,总造价约3.5亿元‘;

2017 年获评省级湿地公园;

2018年开展水环境改善设计,是锡山区目前最大的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2020年开展宛山湖核心区景观方案深化设计……

 

一年又一年,宛山湖形成了“清风湖韵”的生态肌理,随着这两年越来越热的“宛山湖国际马拉松”,吸引无数眼球,成了展示锡山魅力的一块金字招牌。

人与城的融合,在“产”还没有真正来临之前就刻入了这里的发展肌理。

 

十年的定力,换来了这里优质的生态底色,十年后的今天,一个清晰的战略已经在这里落地:

 

宛山湖生态科技城

 

 

PART 3
 

8月28日,锡山区委区政府组织召开宛山湖生态科技城战略规划专家评审会。会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负责设计的战略规划方案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吴志强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评审。

这,标志着历时9个月、经过多次专题研究、征集多方智慧的宛山湖生态科技城战略规划形成最终成果,也标志着这座承载梦想与希望的“锡东未来城”即将正式起航。

 

这份规划来之不易。

 

为把宛山湖规划得更加清晰,规划设计项目组开展了3轮现场调研,对接17个部门与3个乡镇,访谈14家企业与平台,共发放100余份问卷,逐渐感受到场地的独特气质,识别出宛山湖“北园、中城、南乡”的三种不同气质,九里河生态水岸、芙蓉塘生活水岸、双泾河工业水岸等河流的不同表情。

 

谋划了十年的文章,一旦要落笔,就一定要对这片美丽的湖荡负责。

 

相比于上海五大新城以及沪宁廊道沿线上的其他高铁新城,宛山湖生态科技城最大的生态优势在于拥有一片 2.3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

 

纵观近些年的新城建设,核心区的空间设计往往会围绕着一片湖或者水面开展,各大新城纷纷挖掘人工湖以获得核心生态资源,如苏州北站高铁新城、常州北站高铁新城等。

 

而宛山湖作为区域新城中仅有的天然湖泊,一方面省去了施工建设与维护的成本,另一方面相对于人工湖,原生态湖泊拥有更多样的自然景观、 更丰富的物种群体与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难以替代的生态与人文价值。

 

在这份精心打磨的规划中,宛山湖生态科技城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明确:

 

一个聚焦应用技术创新的专业型科技城。

 

为什么恰恰是这个定位?规划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首先,无锡市作为万亿GDP城市,具有发展应用科技城的经济基础

 

其次,无锡在长三角创新链具有应用创新优势。当前长三角形成了"上海综合创新-合肥、南京基础创新-苏锡常及南通应用创新"的区域创新分工格局,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高校等基础研究资源上具有优势,而无锡、苏州、常州等新一线城市更多体现在应用技术领域的优势。因此无锡应该依托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产业优势,发展应用技术创新功能。

 

最后的关键,宛山湖生态科技城依托锡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等级平台,近年来也引进了一批创新企业,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比如中科微至,由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孵化是全球少数具备智能物流输送分拣系统及其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设计、生产一体化能力的公司;

 

安普瑞斯,具有目前市场上最先进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和电池技术,其电池容量和能量都居首位;

 

蜂巢能源,锂电池领域国内排名前十……

 

从前瞻的视角、未来的视野来回答宛山湖地区未来发展的战略导向,宛山湖生态科技城总面积45平方公里上,将打造一个“3+X”的产业框架——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绿色能源三大新兴产业为主导

以探索未来产业发展布局为导向

兼顾商务商业、文旅休闲等配套现代服务业态

 

未来,宛山湖生态科技城将一方面对接沪宁廊道的基础创新资源,补足创新源头,同时主动承接创新外溢,做区域创新转移转化的新节点;

 

另一方面,与苏州、常州等新一线创新城市合作,以产业创新为核心,支撑环太湖科创圈建设成为区域创新合作的新标杆。

 

宛山湖位于锡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这里是无锡最佳的舞台之一。

 

▲图片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宛山湖生态科技城战略规划》

 

近些年,若要问无锡哪个新城发展速度比较快,除了经开区,另一个肯定是锡东新城;从2009年启动建设至今,锡东新城迅速从一个偏远的区域,成长为无锡东部当之无愧的门户。

 

透过现象看本质,究其原因,是因为近年来“向东”正成为无锡发展的一个关键词。

 

无锡向东,宛山湖将是最精彩的收官之作。

 

宛山湖生态科技城,正处在一个爆发的前夜。从大背景看,因为它背靠着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锡山”。

 

在无锡提出太湖湾科创带战略的大背景下,锡山区虽然不在太湖湾科创带的地理规划内,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这一战略的重要参与者。

 

插播一下,未来锡山将全力打造“一廊两区,双核多点”的创新空间格局——

 

“一廊”即锡沪路科技创新走廊,东西串联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锡东新城商务区;

“双核”即突出高铁TBD和宛山湖生态科技城双核驱动,打造科技创新前沿阵地。

 

怎样借助国家战略力量,打开区域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协同中实现城市能级再提升,如今每个区域都在探索自己的路径。

 

而对于锡山区来说,作为曾经的“华夏第一县”,曾经充分享受融入上海的时代机遇,得益于“星期天工程师”红利引爆乡镇企业快速崛起,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时代将有怎样新的作为?